陣容
5+2's STUDIO
因為我的名字叫伍家裕,所以別⼈改了我的花名做5+2,咁,這是我的STUDIO,所以叫做5+2’s STUDIO。就是咁。如欲知更多,請您入來看吧 :)
Celestial天上
自1996年以來,香港樂團「Celestial天上」四出表演、製作錄像,以及製作了九張以亞洲聲音為題的唱片。樂團由音樂製作人Peter Millward創立,其音樂不論初時的放鬆、氛圍音樂和緩拍,到後期十足十的雷鬼,以及富電影感的聲音,全部都在電子交響的基調中,混合了亞洲傳統音樂的原素,又穿插了聲效和隨意的錄音。
E.N.WORKSHOP
E.N.WORKSHOP導師Eliza Wan為美國瑜伽聯盟認証之E-RYT500 資深瑜伽培訓導師,以及認證的音叉療癒師。她將音叉、管鐘療癒振頻與瑜伽結合,令學員更易感受呼吸流動,達到放鬆和煥活身心,助參加者擺脫城市生活的緊張節奏。
Feaston
Feaston成立於2019年的一個香港團體。他們以同名品牌開展運營,旨在干預流行文化並對當代社會進行批判。該品牌對包括時尚、體育、創業文化和地下音樂在內的各種場景進行考察。通過解構和並置一切經歷,他們生產出能夠向公眾提供新視角的商品。 他們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和表演,曾在Lane Crawford、20alpha、The Catalyst、Doors & Fours、Rossi & Rossi、Haptic Collision、Tai Kwun Contemporary、Para Site以及備受推崇的Kingsford Industrial Centre等地方亮相。可跟蹤@feaston96或訪問www.feaston.co了解更多詳情。
實驗即興
Kit Chan
Otto Heim
Otto Heim來自瑞士,自2001年起於香港大學英文系任教。他專於研究大平洋和大洋洲的文學,又以詩歌、表演和小島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。他曾為《Island Studies Journal》和《島》期刊的編輯委員會,並於香港大學舉辦數場以島嶼為主題的研討會,包括2016年第二屆「Island CIties and Urban Archipelagos」研討會,以及2018年的「The Space Between: Creativity, Performance and Impact in Contemporary Island Societies」講座。
Praya_藝術空間
Praya_藝術空間 是座只此一家的長洲臨海工業大廈,在過去十年成為畫家、雕塑家、音樂家和設計師的工作室,亦為長洲藝術家提供展出空間,以及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。
Shelly Cox
Shelly Cox來自愛爾蘭的利默里克,是一位竪琴師和歌唱家。她在香港住了11年,並於2021年11月搬到大嶼山。Shelly的職業是國際學校的小學老師,並享受在她居住和旅遊過的地方演出,足跡遍及歐洲、澳洲、南美洲和亞洲。她曾與合唱團Celtic Connections為駐港澳領事館表演,並在香港參與其他演出。大嶼山的平和、寧靜與美麗,令其藝術靈感煥然一新。
Tully Arnot
Tully Arnot 是一位來自澳洲的藝術家、教育工作者和創意技術專家。Tully的藝術作品探討當代技術對人際關係的影響,以及人類與大自然的互動。 Tully又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,為盲人舉辦觸覺和多感官工作坊。
「我城我書」社區閱讀計劃
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
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是全球性環保組織,分會及辦事處遍佈全球逾 100 個國家。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使命是建立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未來。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自 1981 年成立,透過保育及教育項目提出解決方法,推動香港成為亞洲最可持續發展的城市。
查詢更詳細資料:wwf.org.hk
吳少慧、旺旺
Sheeta Ng 吳少慧 在坪洲住了3年多的島民。曾到不同的地方找屬於自己的家,終於三年多前在這𥚃和旺旺建立了小天地。喜歡在東灣海旁散步及聽海。
旺旺 Wang Wang 一隻來自城市並搬到坪洲三年的12歲白色小狗,喜歡賣萌丶在東灣和海灘散步,並覺得自己非常可愛。
姚詩婷
姚詩婷 藝術行政工作者,從事藝術展覽工作。因為對人好奇,所以最喜歡辦放映會、酒精沙龍,喜歡傾偈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,近年朋友繼而搬入小島居住,開始探索關於小島與島民之間的故事。
Instagram: @geeleegoo1oo
島嶼研究網絡(香港)
島嶼研究網絡(香港)為會員及大眾提供共享平台,鼓勵地區及跨地區的島嶼友好交換資訊及實作經驗。我們擁抱所有在島嶼發生的學術研究、社會創造、技術實驗和創意實踐等多種途徑的知識生產。立足香港,連結地域內外之友好,開闊島嶼研究新視野。
楊婷婷
Miko從市區搬入貝澳8年, 重新學習鄰里關係、社區參與及大自然生態,享受鄉郊生活的自在。她因為放狗而常走訪芝麻灣,慢慢了解它背後的歷史及故事,希望以街坊身分帶大家走一轉。
聖家學校學生
聖家學校學生 : Adam, Alan, Anastasia, Carmen, Carson, Daniel, Rodrigo, Vincent, 卓希, 妍希, Aristotle, Yut Yut, 泓政。
顧問: 坪洲回憶收集 、Islanders島民、大地小孩。
許天欣
許天欣現為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的助理教授,專於潮間帶生態、行為生態學、生理學,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研究。
邱立信
邱立信在夏威夷出生和長大,在夏威夷大學學習了民族音樂學。他曾擔任舞蹈伴奏,並參與了從自由即興到噪音朋克、雷鬼、爵士、民族後民謠和結構化學術偶然事件等各種音樂製作情境。新的篇章已經開始。
實驗即興
陳家蔚 Kiwi Chan
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,現為自由身創作人,涉足舞踏、實驗劇場及環境舞蹈。除了創作,亦備有藝術行政、製作及策劃經驗。 我投身當代劇場,因為我相信表演藝術是分享存有的最好場域, 2018年創立工作室 KIWI & ZENZERO STUDIO,並於 2021年成立非牟利藝術團體「一與異作邦」,主力策劃及製作文化藝術相關項目。
近年導演作品包括:《山海二零四玖 Our Mountains & Seas 2049》虛擬實驗劇場(2023)、《尋找大象 》- 社區聲音地圖集(2022)、《轉念之間 A Mind Apart》 - 沉浸式劇場體驗配以虛擬實境 (2021)、小劇場編作展演《溯洄從之 A Capsule of Being》(2021)及不貧窮藝術節 x 香港2021《 也好 it’s okay》(2021)等。類舞踏相關創作包括: 獨舞《留/離pack/unpack》(2023)、 舞蹈影像《泡泡三千 like a bubble, like a dream》(2022)、獨舞《《媽嘛麻麻嗎?Love Elasticity of Demand》(2022)、編舞影片《沒有靛藍色的小孩 The Loss of the Indigo Child》(2021)、 獨舞演出《靛藍的食慾 Indigo Appetite - 怪魚 The Weird Fishes》(2020)、環境舞蹈《The Wrong Suzie》(2018)等。
香港大學學生團隊
香港大學學生團隊 : 陳穎姸、卓說瀅、何楚桐、關珮芝、Rosa Marie Haslund Meyer、Sanjaya Bharti 、蕭曉敏、謝希霖、黃芷姸、袁捷滔
顧問:Celestial天上、聲音掏腰包
This project is supported by the Common Core and the School of English,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.
Daisann McLane
Eric Liu
Eric Liu - 97前已存在的香港人,畢業後從網上看到美麗的香港廢墟照片,繼而投入城市探索的世界,就這樣過了十年有多。即使望著同樣的廢墟,仍想紀錄在不同時代的變化,直到它們的終點。喜歡拿着相機走到街上四處走,見到想影就去影,相信現在覺得很普通的照片,過了多年後就會有它的歷史價值。
Liane Mah
Liane Mah是一位舞蹈藝術家,致力於在生態藝術實踐的基礎上探索身心體現、環境藝術行動主義和生態思維之間的豐富交集。 她的興趣是通過身體—-這個無常載體來感受物質蛻變和流動的生命力。她受到以土地為本的深度傾聽和情感聯結的啟發,試圖透過賦予群體體現的力量來參與社區工作。 作為一個跨文化和地方的創造性探索者,她熱衷於探索在群體和環境的互動中不斷湧現的、有關生態、土地、知識共享和社區共融的非殖民方法。從2020年,她在香港離島建立著一個再生設計和永續生活的藝術治療空間。
Paul Chung
Paul畢業於英國西敏大學建築系,是建築設計工作室DOJO design studio的創辦人。除了建築物尺度的設計外,他專注於木藝創作和裝置藝術。Paul的設計以取求結構和自然形態為中心,他曾獲各大藝術展創作獨特的裝置和傢俱。
Tidus Shing
Tidus是熱衷於敘事設計、屢獲獎項的建築教育者和社會創新提倡者。他於大學建築系碩士和學士任教設計科,亦為建築播客《建築宅男》的主持人之一。Tidus曾受邀與港深城市\建築雙城雙年展和deTour設計節合作,近年多與本地與跨地區的策展和出版。
梁善彤
Cynthia是位建築設計師,曾於香港、上海、東京、慕尼黑和奧斯陸就學和工作。 對她而言,建築和裝置藝術是存在記憶和集體活動的容器,亦是揭示特定背景、回應當前社會議題和激發可能性的工具。她享受將無形的意識化為有形的實體的過程,於港大助教、參與不同展覽及各地建築項目,為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的得主之一。
江森海
Dominic是位藝術家、企業家和電視主播,在北京生活的三十年期間,成立街頭服裝品牌及廣告公司Plastered 8。他現於梅窩橫塘生活和創作,並創立Wang Tong Art Walk。Dominic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合作,逐漸確立其別樹一格的玩味藝術美學。他大力擁抱荒唐,並高舉自己的任性和幼稚。
王億峰
王億峰 - 90後紀錄片導演。有一個不太容易控制的大腦, 遇到不喜歡做的事時生產力會好低,會逃避現實。(但都會焗住做) 不過,只要遇到鐘意做的事,就會咬住唔放。 最喜愛的事情是教拍片、睇植物、跑山、周圍八卦。 現正修讀人類學碩士課程。
鄧捷
鄧捷 Gigi Tang 1997年生,跨媒介創作者、文字工作者、編劇。海邊長大的人,每天活著。關注性別、社群、城市空間、情緒健康等議題;亦關注人生存之尊嚴。曾任記者,目前以文字為主要表達渠道,並積極探索不同的創作及紀實媒介,包括劇場、影像等。
顧佳成
顧佳成1998年出生於上海。2023年,他從香港大學畢業並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。他關注社區集體記憶,通過裝置和電影等媒介,揭露空間在時間中的變化。
黃遂心
黃遂心畢業於英國法爾茅斯大學,主修海洋與自然歷史攝影,是一位來自香港的得獎生態攝影師及影像創作者,致力於講述自然界及其保育的故事。她執導及拍攝的《大自然大不同》(香港電台製作)是她首部野生動物紀實作品。 2020年,她共同創辦了Frigatefilms,是香港首間聚焦自然歷史的電影製作公司,為電台、非政府組織、企業和教育機構提供高質量的影像內容,其中包括BBC的《綠色星球》。除了電影製作和攝影工作外,她亦帶領生態導賞團和野生動物攝影工作坊,旨在教育年輕一代有關保育和自然界的知識。
Dr Collier Nogues
Collier Nogues博士閒時喜歡戶外寫作,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(創意寫作),著有兩本詩集。她的作品收錄在《Where Else香港國際詩選》(2023)。她在香港和海外多次帶領成人及學童的社區詩詞工作坊,並與教育局合作將創意寫作帶入香港英語課室。
Johnny Li
Johnny Li - 自詡勇悍的90後香港人,新聞系畢業後曾擔任文字及攝影記者,現為全職攝影師,副業是城市探索、日本鐵道和廣東歌。最怕出風頭,習慣站在鏡頭後,文字創作成為精神食糧。深信「有麝自然香」,不喜歡跟風鬥快,最愛在主流中找到獨特一面,不用廣受歡迎,只求有人共鳴但又無法被取代就心足。
Myriem Alnet
船到橋頭生活節其中一位發起人,會帶大家看看生活中異於日常生活卻繫於生活的生活節。 並向大家介紹一下策劃的故事。 Islanders 島民創辦人於坪洲營運島民空間。
伊麗莎
伊麗莎的版畫、繪畫和裝置由承載著意義的材料開始——被颱風摧毀的樹木或軍服製成的紙張、以骨頭和鉛提取的顏料,並經常融入建築元素。她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得繪畫學士學位,曾獲香格里拉中國探險學會、檳城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和巴塞羅那格拉巴特的獎助或駐留資格。伊麗莎自2006年起在香港旅居及工作,她現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開設工作室EBriel Studio。
戴倩兒、Xoey
戴倩兒 Cindy Tai 年多前跟漫畫家丈夫搬到坪洲,居於永安街「井井有條」空間,持續探索以藝術形式紀錄坪洲文化。
Xoey 一歲黑色唐狗女,好奇又帶點活潑,誕生後靜待6星期,被領養到坪洲第一個家。雖然每天都沿海濱散步2-3次,但仍不停有新發現!
梁海頤
梁海頤 Alysa Leung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 (Utrecht University)當代戲劇、舞蹈和戲劇構作碩士,為跨媒介創作表演者、劇場構作及項目統籌。 2022年起展開城市身體研究,熱衷於探索身體、文字、地域、和觀眾之間的文化關係和連結。
飲江
香港詩人飲江,原名劉以正,生於香港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創作新詩。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、工人文學獎、職青文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獎等詩歌創作獎獎項。1987年與朋友創辦 《九分壹》詩刊,並參與早期編輯工作。後歷任多屆香港中文文學獎詩歌獎評委;多次參與香港青年文學獎、工人文學獎、大學文學獎、秋螢詩獎、李聖華詩獎等評審工作。